济源人素以济渎庙的存在而自豪,但未必所有的济源人都能够解读“济渎”二字。
所谓“渎”,是古代先祖先民,由于对水的崇拜进而对水系的特有解释。水是生命之源,尤其是农耕时代,人类更加崇拜于水,历代帝王便对江、海、河、湖进行册封,并形成一套祭水礼制。按照唐代人的说法,只有单独流入大海的水系,才有资格称为“渎”,唐代人把中国的水系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渎,即东渎大淮,西渎大河,南渎大江,北渎大济。宋元之后,又把四渎演称为淮渎(淮河)、河渎(黄河)、江渎(长江)、济渎(济水)。今非昔比,往日四渎水资丰富,而今淮黄江三渎汹涌依旧,唯北渎济水早已名存实亡,几近干涸,销声匿迹。济水下游河道则完全被黄河侵夺,只留下了济源、济宁、济南因济水发源和流经而出名的三座文化名城。
其实,济水之消失由来已久。本来发源于济源王屋山间的济水,就不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,而是一条时隐时现、时续时断的涓涓细流。东汉时干涸,唐高宗时再现,不久又枯。明清时济水最旺,也仅能在济渎庙前后的龙潭、小北海两处看见大片水域,其余水流潜入地下,直到济宁、济南又冒出地面。现又难寻踪迹了。
然而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奇怪现象,不能不引出人们滔滔不绝的话题。原来四渎的源头都有一座神庙,如今淮、黄、江三渎俱在,而神庙全无。但济渎虽无,却神庙犹存,并且保存完好,何也?况且济水并不壮观,为何却尊为四渎之首?又为何济渎庙规模最大、香火最旺、礼遇最高呢?又为何从隋代开始历代帝王都要到济渎庙拜祭呢?
早在贞观年间,唐太宗李世民就对济渎的地位问题提出质疑:“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,济水甚细而尊为四渎,何也?”国史大臣许敬宗答曰:“渎之言独也!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,济潜流屡绝,状虽细微,独而尊也。”然后,许敬宗又对唐太宗详细描绘了济水的来龙去脉,并注入了“上善若水”的道家思想。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赞同,于是济水四渎之首的地位就确定了。
那么,许敬宗是如何用“上善若水”的道教思想描绘济水的呢?原来许敬宗在描绘济水时,给济水赋予了桀骜不驯,隐显不测的神秘色彩和细微、顽强、自尊、不污浊流、不染世俗、不求显达、不慕富贵的君子风格,以及心向大海、孤独清高、细流泽世的上善观念。许敬宗撰史说:“济水自王屋太乙池出,以地下河潜流七十里露出地面,东至温县再潜入地下,并从黄河底穿越,到荥阳流出,经原阳又隐没,至山东定陶现身,于北济汇成巨野泽。三隐三现,贯穿黄河而葆其清。唐代把济渎册封为清源公,显然是清流观念使然。
几千年来,黄河长江哺育了华夏儿女,人们亲切的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。但江河泛滥成灾时又何等恐惧?然而济水涓涓,从不泛滥,润泽人间,从不张显,难道济水不正是道家追求提倡的“上善若水”吗?江淮黄河有益有害,唯济水有利而无害也,唯济水才符合“上善若水”的标准,也可以认为,唯济水才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寄托,才是中国士大夫标榜的高贵情操的代表。历代帝王更是希望自己的形象如济水一样,对人民有利而无害,而不愿意象黄河长江那样,有益亦有害。历代帝王争相拜祭济渎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